精神的炼狱(一):“意识”的绝望之路
精神的炼狱(一):“意识”的绝望之路
1 A. 意识(Bewusstsein):真理在“对象”之中
在最初的阶段,意识天真地认为,真理和确定性完全在于外在于它的那个“对象”。它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,世界是什么样,它的知识就是什么样。这个阶段分为三步,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颠覆。
1.1 第一站:感性确定性(Die sinnliche Gewissheit)
这是意识最朴素、最直接的形态。它宣称拥有最丰富、最真实的知识,即关于此时此地(Hier und Jetzt)的“这个”(Dieses)的直接感觉。
-
意识的信念:真理就在我眼前的这个东西里,在我当下的这个瞬间里。我指着它说“这个”,看到它,感觉到它,这是无可辩驳的。确定性似乎是绝对的。
-
辩证法的上演:然而,当意识试图言说它的真理时,灾难发生了。
- “现在”(Jetzt)是什么? 我说:“现在是正午”。我把这句话写下来。到了午夜,我再看这句话,它还是真的吗?“现在”已经变成了午夜。“现在”这个词,并没有抓住那个独一无二的正午瞬间,反而成了一个可以指代任何瞬间的普遍名词(Allgemeines)。那个我以为最具体的“现在”,变成了最抽象的东西。
- “这里”(Hier)是什么? 我说:“这里是一棵树”。我转过身,指着一栋房子说:“这里是一栋房子”。“这里”这个词,同样没有抓住那个独一无二的地点,而是一个可以应用于任何地点的普遍名词。
- “这个”(Dieses)是什么? 最终,“这个”本身也瓦解了。我以为我在谈论“这个”独一无二的对象,但实际上我使用的语言(“这个”、“这里”、“现在”)都是普遍的。
-
第一次反转:意识的第一次悲剧性发现。它本想抓住客体的个别性,结果发现自己所能把握和言说的,只有普遍性。真理不在那个个别的对象里,而在语言的普遍性中,或者说,在那个能够使用这些普遍名词的“我”之中。真理的标准,从客体悄悄地转移到了主体。
1.2 第二站:知觉(Die Wahrnehmung)
在“感性确定性”的废墟上,意识学乖了。它认识到真理在于普遍性,于是它开始“知觉”(wahrnehmen,字面意为“把……当作真的”)一个具有多种属性(Eigenschaften)的“物”(Ding)。
-
意识的信念:真理不再是孤立的感觉,而是一个作为“共相”(universals)或属性的集合体的“物”。例如,这块盐,它是一个“物”,这个“物”是“白的”、“咸的”、“立方的”、“硬的”等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体。它是一个“一”(Einheit),同时又是一个“多”(Vielheit)。
-
辩证法的上演:新的矛盾出现了。这个作为统一体的“物”到底在哪里?
- “物”作为统一的“一”:这块盐是一个单一的“东西”,它把所有属性凝聚在一起。但这个“一”本身在哪里?我只能感知到“白”、“咸”等属性,我永远感知不到那个作为其载体的、不可见的“物”本身。
- “物”作为分离的“多”:“白”不是“咸”,“咸”也不是“立方”。这些属性是相互排斥、各自独立的。如果它们是分离的,那么那个把它们统一起来的“物”又是什么呢?
- 矛盾的归咎:意识陷入了两难:它既需要“物”是统一的“一”,又需要它的属性是分离的“多”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,意识开始“耍花招”。它宣称:当我认为物是“一”时,是我(主体)在综合它;当我认为属性是“多”时,是物本身就是多样的。意识将矛盾的产生归咎于它自己的“反思”过程,而不是对象本身。
-
第二次反转:意识再次发现,那个所谓的客观的“物”的统一性或多样性,完全取决于它自己(主体)如何去看待它。那个本以为稳固的、具有多种属性的客观的“物”,其统一性的根源,再一次被发现是在意识自身之中。真理的标准,从“知觉的对象”转移到了“进行知觉的主体”。
1.3 第三站:知性(Der Verstand)
在“知觉”的矛盾中,意识被迫承认,现象世界的背后,必定有一个超感官的、内在的“本质”世界(übersinnliche Welt)在起作用。这个本质世界由“力”(Kraft)及其“表现”(Äußerung)构成。意识进入了“知性”阶段。
-
意识的信念:我们所看到的现象(如闪电),只是内在的“力”(如电)的外在表现。真理不在于变幻的现象,而在于那个永恒不变的、作为根据的“力”。知性的任务,就是通过现象,去把握其背后的普遍“规律”(Gesetz)。
-
辩-证法的上演:这看似是科学的最终归宿,但黑格尔揭示了其内在的空洞性。
- 同义反复的解释:当我们用“力”来解释现象时,我们常常陷入同义反复。问:“为什么鸦片能让人入睡?”答:“因为它有‘催眠之力’。”这等于什么也没解释。那个所谓的“力”,只是现象的重复表达。
- 规律的内在矛盾:知性发现了世界的规律,如“万有引力定律”。但这个规律本身是一个二重世界:一方面是规律的普遍公式(如F=G(m1m2)/r²),另一方面是无数个别的现象(苹果落地、行星运转)。规律如何统一个别?
- 颠倒的世界(verkehrte Welt):为了解释现象世界的矛盾,知性被迫构想出一个与现象界完全颠倒的“第二超感官世界”。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,现象界中甜的东西,其本质是酸的;现象界中被尊重的,其本质是被蔑视的。然而,这个“颠倒的世界”正是现象世界自身的内在否定性的反映。
-
最终的反转:知性最终认识到,那个所谓的超感官的、本质的“彼岸世界”,完全是知性自己为了解释现象而设定的。现象的规律,不是从外部世界抄录来的,而是知性自身加诸于世界的。那个作为规律来源的“内在本质”,就是知性本身。
意识阶段的终结:至此,“意识”的旅程走到了尽头。它从一个天真的实在论者开始,相信真理完全在客体之中,最终痛苦地发现,它所遭遇的一切客观世界的确定性,其最终的根源都在它自身。它认识到,“对象的真理就是它自己的真理”。
这一伟大的发现,标志着意识的“转向内在”(Wendung ins Innere)。它不再向外寻找真理,而是转向了对它自身的考察。意识,由此跃升为了“自我意识”(Selbstbewusstsein)。接下来的旅程,将不再是关于“物”的故事,而是关于“我”与另一个“我”的殊死斗TA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