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对者的骨架(二):本质论
绝对者的骨架(二):本质论
1 深入存在之内:本质论的二重世界
如果说存在论是关于“是其所是”(was ist)的逻辑,那么本质论就是关于“作为其所是”(wie es ist)的逻辑。思想离开了存在的直接性,进入了一个反思(Reflexion)和关系(Relation)的世界。这里的范畴不再是孤立的,而是成对出现,在相互否定、相互依存、相互照亮的关系中定义自身。
本质论的世界是一个二重化的世界:本质(Wesen)与假象(Schein),内在与外在,根据与被规定者。本质总是在“幕后”,通过其外在的、可见的“假象”来显现自己。然而,黑格尔将要揭示,这个“幕后”并非一个与“台前”分离的独立实体,本质只有在它的显现中才是本质。
1.1 A.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:反思的规定
思想进入本质论的第一步,是试图把握那个隐藏在存在背后的、不变的“根据”。
-
纯反思规定
- 同一(Identität):这是最简单的本质规定。“A=A”。但黑格尔指出,这种纯粹的“同一”是空洞的。当我们说“一棵树是一棵树”时,我们什么新东西也没说。真正的同一性,必须是在差异中保持的同一。
- 差异(Unterschied):同一必然蕴含着差异。为了说出“同一”,你必须将一个事物与它自身区分开来(主词的A与宾词的A)。差异又分为“绝对差异”(即对立)和“多样性”。
- 对立(Gegensatz):这是更深刻的差异,如正与负、南极与北极。对立的双方不是相互无关的,而是相互依存、互为前提的。没有“正”就无所谓“负”。
- 矛盾(Widerspruch):这是对立的最高阶段,也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。在矛盾中,对立的双方不仅相互依存,而且力图相互排斥和否定。一个事物既是它自身,又包含了要否定自身的那个“他者”。“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;某物只有在其自身中包含着矛盾,它才会运动,才具有冲动和活动。”
-
根据(Grund)
- 矛盾推动着思想去寻找一个统一的“根据”来解释它。我们追问:“为什么会有这种对立?”根据就是那个为现象提供解释的内在基础。
- 形式与质料(Form und Materie):根据本身又可以被分析为形式与质料。康德把这两者看作是外部结合的,但黑格尔认为,形式是质料的内在形式,质料是形式的外在质料。它们是同一根据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。例如,一个雕像的“形式”(阿波罗神像)与它的“质料”(大理石)共同构成了这个作品的“根据”。
- 形式与内容(Form und Inhalt):这是一个更具体的规定。内容是被形式所规定的质料。黑格尔强调,内容并非独立于形式。是“史诗”这个形式,才使得“特洛伊战争”这个事件成为了史诗的“内容”。形式与内容是相互渗透的。
1.2 B. 现象(Erscheinung):本质的显现
本质不能永远躲在幕后,它必须“显现”(erscheinen)出来,成为现象。现象不是本质的虚假外衣,而是本质的必然表现。如果一个“本质”从不显现,那它就什么也不是。
-
物(Ding)及其属性(Eigenschaften)
- 我们经验到的世界是由“物”构成的。“物”是什么?它是一个“多样的属性”的集合体。一块盐是“白的”、“咸的”、“立方的”等等属性的统一。
- 但这个作为统一体的“物”本身(那个“也”)是不可见的,它只是通过其属性来显现。这再次回到了本质与显现的关系。
-
现象界(Die Erscheinende Welt)
- 现象进一步展开为一个由内容与形式构成的世界。
-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:内容寻求恰当的形式来表现自己,而形式也反过来塑造内容。一个平庸的诗人(形式不足)无法表达崇高的情感(内容)。反之,华丽的辞藻(形式过度)也可能掩盖思想的贫乏(内容空洞)。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,就是艺术的理想。
-
现实关系:实体与偶性、因果与相互作用
- 现象最终具体化为一系列现实的关系。
- 实体(Substanz)与偶性(Akzidenzen):实体是持存的、内在的,而偶性是变幻的、外在的。但实体只能通过其偶性的变化来显现自身。
- 原因(Ursache)与结果(Wirkung):这是本质论最重要的关系之一。原因产生结果,但黑格尔指出,这是一种有限的观点。因为结果会反过来作用于原因,成为其原因的原因。一块石头(原因)击碎玻璃(结果),但玻璃的“易碎性”(内在原因)也是事件发生的原因。更重要的是,原因在结果中才真正实现了自身。播种(原因)的目的,正是在于收获(结果)。
- 相互作用(Wechselwirkung):因果关系的最终真理是“相互作用”。在现实中,事物并非处在单向的因果链条中,而是处在一个相互规定、互为因果的复杂网络中。A作用于B,同时B也作用于A。
1.3 C. 现实(Wirklichkeit):本质与现象的统一
当本质完全地在现象中显现出来,当内外不再有别,这时我们就达到了“现实”(Wirklichkeit)。现实不是偶然的实存,而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,是内在可能性通过必然性展开为外在现实性的过程。
- 可能性(Möglichkeit)→偶然性(Zufälligkeit)→必然性(Notwendigkeit)
- 现实就是合乎理性的:一个事物之所以是“现实的”,是因为它是其内在本质(可能性)通过一系列条件(偶然性)最终必然实现的结果。
本质论的终点:在“相互作用”和“必然性”中,我们看到一个自我规定、自我关联的系统。这个系统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根据,它自身就是自身的根据。这个能够自我规定、自我关联的统一体,就是“概念”(Begriff)。
于是,思想再次超越了自身。它不再满足于在二元对立中寻找真理,而是认识到,真理就是那个能够包容并扬弃所有对立的、自由的、自我规定的主体性原则。思想从本质论的“反思”王国,跃升到了概念论的“自由”王国。本质论揭示出,它最终的真理就是概念。